中国的菩萨,观音菩萨和众生缘分最足。普贤菩萨的感应比较少见。但发现,念法华经和华严经感应录中,普贤菩萨的感应就很多了。普贤菩萨是华严经的会主,法华经的最后一品中,普贤菩萨劝发,说听闻法华经是普贤菩萨加持的功德。如果有人修法华经,不小心忘记了,普贤菩萨就会骑着六牙大象来给人摩顶加持。
唐朝有一位功迥法师,六岁时,他母亲就教他观世音菩萨普门品,十六岁出家,他少欲知足,十分借鉴,穿布衣,住茅棚。多年之后,法师想,我一个人静修只能独善其身,应该去弘法。后来就下山宣讲《法华经》,有一次感应得普贤菩萨骑着六牙大象出现,大地都变成银色。法师每次讲到《药草喻品》,天空就往往会下雨。
修法华经的,要四种安乐行。修法华经后,就会不乐世乐,这也是普贤菩萨加持。诵经法师过很朴素的生活。修道人以佛庄严而自庄严。
北宋的道琛法师,十八岁就出家,受具足戒。也由于他修法华三昧,感应普贤菩萨放光加持他,得无碍辩才。后来只要人有病苦,他就给他念经,并且施食给鬼神,病人就恢复健康。还有一个法师,每次念到普贤劝发品时,就看到普贤菩萨骑着六牙大象,出现在空中。
历代诵法华经感应普贤菩萨的很多,而这些都是精进修行,善根深厚者。普贤菩萨代表的是生命的富贵庄严的本质,跟普贤菩萨感应的人,都非一般凡夫。首先他生命要具足富贵的品质。
我看很多传记,尤其是天台宗的祖师,或者修法华经的法师,他们一般善根深厚。有以下几点:
第一,童真入道为多,甚至从小就听闻普门品。许多法师都发愿,要童真入道,不受污染。这类人修道方式和普通人就不一样了。
第二,持戒非常之精严。法华经中有安乐行。法华经中天人非常欢喜,念法华经久了,口中出甘露,感觉身心很安泰。人身上会臭味,是因为破戒的缘故。像许多法师念法华经,感应的天人来供养总总瑞祥。
第三个,修法华经的,修行非常之精进。有的法师一辈子念一万多部法华经,甚至两万部。是非常了不起的。六祖坛经讲法达念三千部法华经,来拜六祖,头不着地。可见在唐朝时,颂法华经已经形成风气。
第四,修法华经的人,成就也非常大。第一个世俗成就大。像唐朝清凉国师,常年住五台山,就发了十个大愿。其中一个就是每天念法华经,普施有情。不仅是人道的,还有三恶道的众生。修法华经的,也非常注重施食。像水陆法会,放蒙山,焰口,这都是天台宗的祖师创造的。第二个,临终也现种种瑞相,包括成就肉身,还有一个不思议的,就是舌根化成舍利。近代就有。
普贤菩萨发愿护持的经典不多,甚至说很少,唯独法华经。普贤菩萨劝发,甚至加持念法华经众生得种种功德。
《金刚经》是佛教重要经典。根据不同译本,全名略有不同,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《金刚般若(bōrě)波罗蜜经》,唐玄奘译本则为《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 梵文 Vajracchedika-praj?āpāramitā-sūtra。《金刚经》传入中国后,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,以鸠摩罗什所译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最为流行..
《华严经》,具名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另称《杂华经》。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,《华严经》的编集,经历了很长的时间,大约在公元2~4世纪中叶之间,最早流传于南印度,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。《华严经》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,藉普贤、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,广大圆满、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。
今天我们有幸共同读诵、受持《妙法莲华经》。在地球上讲的佛经当中以《妙法莲华经》为最,在法界讲的《华严经》,可以说菩萨乘愿高于这部经,有金轮圣王之称;银轮圣王是《妙法莲华经》;铜轮圣王是《楞严经》。在佛经当中第一部讲的是《华严经》,佛家公认《华严经》是至宝,这部经是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以后,讲给法身大士听的。
诵法华经感应 沙门静生 西晋时蜀郡的沙门静生,出家后以苦行著称,做了蜀地的三贤寺主,诵读法华经。每当诵经时,常感动老虎前来倾听,等读完之后才走。又常常看见左右四个人侍候着他。年纪虽然衰老了
佛种从缘起!六道轮回是从哪起的?也是从缘起!烦恼是从哪起的?也是从缘起!都是从缘起!让人重新来。佛种从缘起——这是《法华经》的一个典故。
中国佛教以《法华经》为基础的修行方法(圣严法师) 一、诸宗共尊的经典 《法华经》具称《妙法莲华经》,在中国先後六译,而 三阙三存,即是第三译的《正法华经》,第五姚秦三藏鸠摩 罗什译《妙法莲华莲经》,第六译《添品妙法莲经》,盛行 而久行不衰的则为罗什三藏的译本。
《法华经》,全称《妙法莲华经》,是大乘佛教的重要典籍之一,也是中国天台宗依持的主要经典。“妙法”意为所说教法微妙“无上”,“莲华”即“莲花”,“莲华经”是比喻经典的洁白美丽。
妙法莲华经讲解
不可思议 法华经 感应 从前,有一个和尚,他每天诵念一部法华经,从经上他得知书写这部经的功德是不可思量的。于是他就恭恭敬敬,一笔不苟地写完全部法华经。当他写完这部经时正是冬天,就在他
无垢清净光,慧日破诸暗。能伏灾风火,普明照世间。这四句偈颂真是妙不可言。什么妙不可言呢?这四句偈能治眼睛的病。人的眼睛如果有毛病,可以常常念这四句偈颂,眼睛的病就会好了。可是眼睛的病虽然好了,你还要自己生出智慧,才能彻底治好。如果没有生出智慧,纵使暂时好了,将来还会发作。
大家以后每天诵《妙法莲华经》,诵的方法。诵和学,学——你下来还要用点时间去看看注解的书,平时要思维一下。那么诵呢,我个人给你们推荐一种方便,其实也是观音菩萨的方法了,就是说你诵经的时候,要一边诵一边听自己诵。这其实就是在开法会,好像有佛在给你讲法,
妙法莲华经全文二十八品共八万余字 妙法莲华经全文二十八品共八万余字。是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一部大乘经典,由于此经译文流畅、文字优美、譬喻生动,教义圆满,读诵此经是中国佛教徒最为普遍的修
中国的菩萨,观音菩萨和众生缘分最足。普贤菩萨的感应比较少见。但发现,念法华经和华严经感应录中,普贤菩萨的感应就很多了。普贤菩萨是华严经的会主,法华经的最后一品中,普贤菩萨劝发,说听闻法华经是普
《妙法莲华经》在佛教被誉为成佛的法华,因为佛在这里宣说的是真正成佛的一乘佛法,所谓十方佛土中,唯有一佛乘,无二亦无三,除佛方便说,佛陀出兴于世的本怀就是要用大乘法来济度众生,令一切众生都成佛,
《法华经》融会三乘为一乘(佛乘),指导我们应以终究成佛为目标,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,明示不分贫富贵贱,人人皆可成佛,所以《法华经》也被誉为经中之王。《法华经》最大的特色是唯有一佛乘,方便说有
《妙法莲华经》,简称《法华经》,(梵语:& 2360;& 2342;& 2381;& 2343;& 2352;& 2381;& 2350;& 2346;& 2369;& 2339;& 2381;& 2337;& 2352;& 2368;& 2325;& 2360;& 2370;& 2340;& 2381;& 2352;,Saddharma
许多人知道《药师经》是治病的,却不知道《法华经》也是治病的。《法华经》不仅是成佛的大经,开示悟入佛的知见。众生如果没有入佛知见,那是最大的毛病。诸佛出现这个世界的因缘,就是让众生明白,可以成佛
这部《妙法莲华经》,它有一种不可思议的价值,非常微妙不可思议。 讲到这个地方,我想起来一个公案:在中国晋朝的时代,有一位昙翼法师;那个翼,当小鸟的翅膀子讲。这位法师前生是一只山鸡,就是在山上
1、阿若憍陈如:他是佛最先度的五比丘之一。佛在菩提树下证道后,即以妙观察智观察,知道要先度在鹿野苑的憍陈如等五人。他们五人随佛一起出王宫,照顾佛的生活起居,一起学习解脱之道。他们主张修苦行,认为
道生长老终生受持《妙法莲华经》,并从中受益,得六根清净,与在中国现代佛教史上赫赫有名的两位讲经法师,静权和续可两位大师,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。喜闻佛法,至关重要,若没有人撒播菩提种子,你想听经闻
在中国晋朝有一位昙翼法师,前生是一只山鸡,今生却得以投生为人而修成正果。云何山鸡能投生为人?原来每当法智大师在演说《法华经》时,总是见到一只山鸡在旁听法,七年如一日。后来此山鸡死了,法智大师却
《妙法莲华经》第一序品是本经的总序,佛说无量义经后,入无量义处三昧,天上降下种种妙华,佛的眉间白毫放大光明。弥勒菩萨因疑发问,文殊师利菩萨作答:过去诸佛宣说《法华经》前,皆现此瑞。暗示佛说此经之殊胜处有别于他经,唤起大众的注意。
为佛弟子,常于昼夜,至心诵念,八大人觉。第三觉知,心无厌足,唯得多求,增长罪恶。菩萨不尔,常念知足,安贫守道,唯慧是业。第四觉知,懈怠坠落。常行精进,破烦恼恶,摧伏四魔,出阴界狱。
观一切法,皆无所有,犹如虚空,无有坚固。不生不出,不动不退,常住一相,是名近处。
【唐太宗文皇帝施行遗教经敕】这个「施行」就是「实行」的意思,换我们现在来讲就是倡导,在施行旁边写两个字「倡导」的意思,意思是说这本《佛遗教经》唐太宗很倡导,倡导这一本,叫大家要流通要发行,让七众的佛弟子要好好地行持《佛遗教经》,连皇帝都这么重视这一本《佛遗教经》,《遗教经勑》,这个勑跟那个敕是一样的,一个束再一个文一样的
我们对这个权智了解方便法来说实智空的智慧,这个是戏论,我们要了解要【开权显实,】开一切的方便当下就是究竟,【无粗非妙,】没有一样粗糙的事相,不是当体就是妙用现前的实相的道理,就是无粗非妙,没有一样粗糙的方便法不是究竟义的
富与贫,【是约二事示现差别;又欲牵与怜悯对辨,是约二法(无自利、】欲望所牵,欲望所牵,不但不能自利也不能利他,对不对?无自利,就是被欲望所牵,那么能够知足,又变成可以怜愍众生。所以说【有自他利)】就是知足。就是不知足者为欲所牵,就是不能自利,那更不能利他了;那么知足的人又可以怜愍众生,有自利和他利两种利。括弧里面就
妙慧!菩萨成就四法,能离法障,速得清净。何等为四?一者、以深意乐摄三律仪;二者、闻甚深经不生诽谤;三者、见新发意菩萨,生一切智心;四者、于诸有情,大慈平等。尔时世尊而说偈言:以深意乐摄律仪,闻甚深经能信解,敬初发心如佛想,慈心普洽障消除。
何等怨家妇?见夫不欢,恒怀瞋恚;昼夜求愿,欲得远离;虽为夫妇,心常如寄;乱头勤卧,无有畏避;不作生活,养育儿子;身行淫荡,不知羞耻;陷入罪法,毁辱亲里;夫婿相憎,咒欲令死:是名怨家妇。
我今应当教,令得于道果。即为方便说,涅槃真实法。世皆不牢固,如水沬泡焰。汝等咸应当,疾生厌离心。诸人闻是法,皆得阿罗汉。具足六神通,三明八解脱。
佛告阿难及韦提希:或有众生作不善业,五逆十恶,具诸不善,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,经历多劫受苦无穷。如此愚人临命终时,遇善知识,种种安慰,为说妙法,教令念佛。彼人苦逼,不遑念佛。善友告言:汝若不能念彼佛者,应称归命无量寿佛,如是至心令声不绝,
夫淫欲者,譬如盛火,烧于山泽,蔓延滋甚,所伤弥广。人坐淫欲,更相贼害,日月滋长,致堕三途,无有出期。夫乐家者,贪于合会恩爱荣乐因缘,生老病死离别县官之恼,转相哭恋,伤坏心肝,绝而复苏,家恋深固,心意缠缚,甚于牢狱。
赞助、流通、见闻、随喜者、及皆悉回向尽法界、虚空界一切众生,依佛菩萨威德力、弘法功德力,普愿消除一切罪障,福慧具足,常得安乐,无绪病苦。欲行恶法,皆悉不成。所修善业,皆速成就。关闭一切诸恶趣门,开示人生涅槃正路。家门清吉,身心安康,先亡祖妣,历劫怨亲,俱蒙佛慈,获本妙心。兵戈永息,礼让兴行,人民安乐,天下太平。四恩总报,三有齐资,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,生生世世永离恶道,离一切苦得究竟乐,得遇佛菩萨、正法、清净善知识,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,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。
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,若侵犯你的权益,请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!工信部ICP备案号:粤ICP备13051807号-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