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常说的三藏十二部经典,内容可谓浩如烟海,这些经典著作都是谁写的?都是佛祖释迦牟尼所讲吗?
佛教所讲三藏是指经、律、论,十二部是佛说经分为十二类,即长行、重颂、孤起、譬喻、因缘、无问自说、本生、本事、未曾有、方广、论议、授记。
佛经不是释迦牟尼亲自写的,是佛逝世后,他的弟子记诵出来的。佛逝世的那一年,佛的弟子,以摩诃迦叶为首的五百人集会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,将佛一生所说的言教结集起来,以传后世。当时由阿难陀诵出佛所说的经;由优波离诵出佛所制的僧团戒律(VINAYA);由摩诃迦叶当时诵出,后来又补充结集的关于教理的解释和研究的论著(ABHIDHAMMA)。经、律、论为三藏(TIPITAKA)。藏的原语PITAKA,是一种可以盛放东西的竹箧。把经、律、论分为三藏,同我国把经、史、子、集分为四库有差不多的意思。这一次结集称为第一结集。照我国通常解释,结集两个字含有编辑的意义,但这个字的梵文SAMGITI却是僧众大会的意思。古代译师用结集二字是含有“会诵”的意思,一方面固然著重在法的结集,同时也包含著人的结集的意思在内。这时还没有用文字记录,只凭口头传诵。
佛陀在其一生传法的过程中是要求弟子“不立文字”的,也就是只能听讲不能记录。想想老师上课不让做笔记,这也太难为人了,佛陀入灭后,弟子们希望把老师这一生的教育精华传播出去,但大家都知道,口口相传这件事,要想保证原汁原味实在是太难了,不信你试试把一句话传给一个人,传到第三个人就变味了,何况是佛陀几十年间所讲的心得。好在,佛陀弟子众多,大家一起听的课,那就一起回忆吧,于是,佛经的第一次集结就在佛祖释迦牟尼入灭后90天开始了。
佛祖灭后三个月,佛陀的弟子迦叶尊者,召集了佛陀弟子千人,在王舍城外的七叶岩窟集合,从中选了500人,开始整理、回忆老师这一生的言教,共耗时三个月。其中阿难负责经藏,优波离负责律藏,这就是佛教史上最著名的上座部结集,也叫做五百结集。
当时闻讯而来的比丘有数万人,一是没地方,二是人多没法管理,迦叶不允许更多人参与,于是这些人由另一大弟子富兰那带领,在离岩窟几十里的地方自行结集,完成了经藏、律藏、论藏、杂集藏、禁咒藏五类,这就是所谓的大众部结集。后来的大乘思想便是从这一派别中发展出来的。
结集的形式是:一人口中诵出佛陀生前言教,然后经过五百比丘审定,大家要注意的是,这时的结集仍然是按照佛陀生前的要求,不立文字的,也就是依旧是口口相传,大家统一个说法,靠脑子记(不得不服),佛经用文字写出是在阿育王以后的事了,即便是正式用文字记录之后,又因民族间文字使用不同,彼此的取舍出入也可想而知。这使得在佛祖入灭一百年后,佛教开始有了明显的分化,分化的部分通常被称作部派佛教,分化之前的就叫做原始佛教。
第一次结集最终合诵出《阿含经》包括:《杂阿含经》《中阿含经》《长阿含经》《增一阿含经》以及《八十诵律》(已失传)这便是最早的佛经了。
到了佛祖灭度百年时,印度东部瓦基族比丘对戒律发生异议,提出十条戒律新主张。为此,长者耶舍,邀请了比丘七百人,在毗舍离城举行第二次结集(再次统一说法,仍然不立文字),此次结集以律藏为主,结果是坚持原有律藏制度,称为七百结集。
佛陀入灭后234年,在阿育王护持下,在目犍连的带领下,组织了一千比丘在华氏城举行了第三次结集。此次结集以经、律、论三藏为主。结集后,选派了一批比丘到恒河流域以外的地区,及印度境外传教。
公元前70年(佛祖入灭后400多年),健驮罗国迦腻色加王选了阿罗汉五百人,以世友菩萨为领队,在迦湿弥罗城,整理三藏各十万颂,九百六十万言,称为大毗婆娑论,刻在赤铜谍中,封于石函,建塔藏经,这是第四次结集。
公元 1871,缅甸国王敏东组织了2400位高僧,在首都曼德勒,花了五个月的时间,进行了第五次结集。之后还将所有的经文撰写在 729 块大理石上,并建了了佛塔,成为世界上“最大的书”
公元1954年,在缅甸仰光,由首相乌努率领建造了大山洞,由八个不同国家来的 2,500 位长老僧侣们,同时聚集于此,历时2年完成结集。
《金刚经》是佛教重要经典。根据不同译本,全名略有不同,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《金刚般若(bōrě)波罗蜜经》,唐玄奘译本则为《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 梵文 Vajracchedika-praj?āpāramitā-sūtra。《金刚经》传入中国后,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,以鸠摩罗什所译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最为流行..
《华严经》,具名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另称《杂华经》。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,《华严经》的编集,经历了很长的时间,大约在公元2~4世纪中叶之间,最早流传于南印度,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。《华严经》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,藉普贤、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,广大圆满、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。
地藏菩萨本愿经,又称《地藏本愿经》、《地藏本行经》、《地藏本誓力经》。收于《大正藏》第十三册。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,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。
念经的时候要“心气合一”(心与气场合为一体),“声气合一”(声音与气场合为一体),“身心合一”(身体与心合为一体)。如果能做到这三合一,念诵经文的效果就会非常好。
读诵须知: 1、经典乃三世诸佛之师,如来法身舍利,亦当作真佛看,不可作纸墨等看。礼诵持念,种种修持,皆当以诚敬为主。 2、必须端身正坐,如对圣容,亲聆圆音,不敢萌一念懈怠,不敢起一念分别,从
念经的数量要单数,每念一遍经文都要念经文的名称,如念每念一遍《大悲咒》,就要念《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》。
念某部经的时候,要学经里面是怎么发愿的,要学习跟他发愿,要观想为什么发这么大的愿。
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简称《心经》,这部经很短,数百字,但佛理讲得很深,也较易读。中国有些人专门念心经,就能获得很好的成就。
我们要是常常读经,常常看注解,看个三年、五年,你自自然然就通达。念经是有感应的,我们只念净土经,死心塌地去念,这个感应就特别的快。
一 抄经是将崇高的经文一字一字地抄写下来,所以先决条件是字体要写工整。二 最好是以正楷书写,虽然现在有电脑打字,但是电脑打字和用书法写的还是有所不同,所以还是要用正楷书写。三 不要写错字,或有脱漏、重覆的情形。
抄经后要将抄经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,愿一切众生都能离苦得乐,具正知见,乃至究竟成佛。我们要记得回向是很重要的,在菩萨道的修行里,有所谓的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。
1 抄经前请净手并选择洁净之地,经书放置的桌面一定要擦洗干净,最好能铺上干净的桌布。抄经时需将经书中附带之白色纸张垫于两手下,以免汗渍污浊经文。
善 士问: 感恩师父,师父我有问题,这几天法会我们身心都受益不浅,可是这一段时间我就老觉得自己修学快20年了,总是不得力,真心没发出来。很想发真心去念佛去念经,可是有时候会有杂念,偶尔还会有恶念,
读诵佛经的十二个要求 一、专诵一经 有的人选诵好几本经,有的人选诵一本经,我建议你专诵一本,除非已经诵得很习惯不勉强。为什么要专诵一本?它的利益在哪里?因为一经通则窍窍通,所以一悟了就悟了。那
佛教有一部《玉耶女经》曾经提到,一个女子应该具足五种善事,去除五种恶事。女子应该具备那五种美德呢? 一、负责家务: 把家务处理得有条不紊,让丈夫无后顾之忧,安心发展事业,儿女回家有家庭的温
朗诵佛经须知 1、经典乃三世诸佛之师,如来法身舍利,亦当作真佛看,不可作纸墨等看。礼诵持念,种种修持,皆当以诚敬为主。 2、必须端身正坐,如对圣容,亲聆圆音,不敢萌一念懈怠,不敢起一念分别,从首
佛经是佛所说的信佛、学佛,而至成佛的方法。方法无边,所以佛经的数量和名目也很多,在我们这里,最适用和最通行的,则有《法华经》,《华严经》,《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》,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》,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《佛说阿弥陀经》,《心经》等。
诵经是每个佛弟子的必修课,许多佛弟子或于家中,或于寺院都会经常诵持《心经》《金刚经》等等经典。但很多时候,我们只是从第一品开始朗读,却忽略了一些仪轨及诵经的正确打开方式。
佛法智慧无边,却也不离世间万物,修法意在修心。人的心性大不相同,造就了有些人诵经悟得佛法,功德倍增。有些人心乱如麻,诵经却始终参悟不透,功德甚微。由此便有人抱怨诵经无用,其实不过是不知如何诵读
修禅,是一种修炼心境的佛道。 若一个人常常爱与人争吵,甚至打斗,这样的人在修禅上往往很难有所进步。 佛经中常常将争,写成诤,更是有记载,佛法高深者,不诤于世。 意思是佛法高深的人,往往不
这个问题,我相信应该有不少佛友也有相同的困扰吧。不认识佛经上的某些字,其实并不影响我等佛修参悟佛法。原因为何?且听一清细细道来。在佛法盛行之时,佛道主张不立文字,已意传播为主。就是说学习佛法,文字只不过是辅助,它内在中所蕴含的经意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学习并应该去做的。
很多刚刚接触佛法,或者像学佛学的佛友,经常会问道,我应该从哪部经开始学?其实,对于初入佛门的人,我的建议是: 先读《随念三宝经》,先了解清楚什么是三宝!因为后续我们会有很多的内容会牵涉到三宝
《普门品》上有这段经文:无尽意,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,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,福不唐捐,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……佛言,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,乃至一时礼拜供养,是二人福,正等无异,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。无尽意,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,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。
原本《普门品》的部分打算分四到五讲,可是这段时间,因为看了圣严法师关于观世音菩萨的著作,看了一系列的著作,我越看心里越没底,不知道从何说起,所以可能内容会更多一点。
《普门品》虽然简单,但它内在大乘佛法的基石却是厚重的。如果你只看到了《普门品》当中种种菩萨的感应,诉说着观世音菩萨的灵验,你把这个拿去跟身边的人分享,别人要不然说你是一个修行人,同道中人,要不然说你是一个疯掉的人,这是没有信仰的人。
“千处祈求千处应,苦海常作渡人舟”是传统中国人对观世音菩萨的普遍印象。每个时代的苦难众生,都会期待这样一位大慈大悲的菩萨现身、解救人们于烦恼的苦海。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,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, 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,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。
在刚刚开始读诵《金刚经》的时候,“金刚”二字真是给了自己莫大的信心,初学者与自己原来的业力在不能改变的时候,再缺少了那份断然决绝之心,那解脱连一点希望都没有了。
淫邪有六变,当知!何谓六?不自护身,不护妻子,不护家属,以疑生恶,怨家得便,众苦所围。已有斯恶,则废事业。未致之财,不获;既获者消,宿储耗尽。
中蕴有情,或有二手、二足,或四足、多足,或复无足,随其先业应托生处,所感中有即如彼形。若天中有,头便向上;人、傍生、鬼,横行而去;地狱中有,头直向下。凡诸中有,皆具神通,乘空而去。
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,使得清净故,出现于世;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,出现于世;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,出现于世;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,出现于世。舍利弗,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,出现于世。
佛经云:“杀业之上无余罪,十不善中邪见重。”由此可知,世间最可怜的人就是屠夫,他们生性愚昧,不知善恶因果,每日所造的杀生罪业无法形容,若能读诵此经也有解脱的机会。宋朝时,湖州城南边有一位姓陆的老翁,父母以杀生为业,他从小就喜欢杀生,长大后继承父业作屠夫,每天所杀猪、鸡、羊等等不可计数。
所有《金刚经》的语言,是对一个学佛已经有五年,或者觉得自己已经懂了一点佛法的人,他们在修行过程当中对佛法已经有一份了解,已经能获得一份法喜,但是这份法喜正在退失,这份了解不足以能支撑他走下去,反而变成他修行过程当中一份障碍的时候,就是法执应该如何去面对。
赞助、流通、见闻、随喜者、及皆悉回向尽法界、虚空界一切众生,依佛菩萨威德力、弘法功德力,普愿消除一切罪障,福慧具足,常得安乐,无绪病苦。欲行恶法,皆悉不成。所修善业,皆速成就。关闭一切诸恶趣门,开示人生涅槃正路。家门清吉,身心安康,先亡祖妣,历劫怨亲,俱蒙佛慈,获本妙心。兵戈永息,礼让兴行,人民安乐,天下太平。四恩总报,三有齐资,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,生生世世永离恶道,离一切苦得究竟乐,得遇佛菩萨、正法、清净善知识,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,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。
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,若侵犯你的权益,请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!工信部ICP备案号:粤ICP备13051807号-7